頸椎位於頭顱和少活動的胸椎之間,解剖結構相對薄弱而活動較大。若有長期低頭工作和不良的睡眠姿勢,就易導致頸椎的勞損。意外的頭、頸、足、臂部的外力作用,共同構成頸椎病外在原因。 

 

頸部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和所屬的韌帶構成。頸椎椎體的上面兩側呈脊狀突起,稱鈎突,下面兩側呈斜坡狀。上一椎體的斜坡和下一椎體的鈎突對合形成鈎椎關節頸椎上下關節呈水平位,構成椎間孔的後壁。 


頸椎的橫突上有橫突孔,位於橫突根部,靠近椎體和鈎突,除第七頸椎外,橫突孔均有椎動脈通過。頸椎管呈三菱形,前壁為椎體和椎間盤,兩側為椎弓根,後方為關節突和椎根,椎管內容納頸脊髓。頸椎的椎間孔頂底由椎弓根組成,前壁為椎體後部和鈎椎關節,後壁為關節突,椎孔內有頸神經通過。 



椎間盤由周圍纖維環、中間的髓核和上下軟骨板三部分組成。第一、第二頸椎之間沒有椎間盤。頸椎間盤的前部較後部高,從而構成頸脊柱的生理前凸。頸脊椎韌帶較多,其中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是頸脊柱穩定的重要結構。 

頸神經共有8對,除第一、第二頸椎外,均經椎間孔出椎管。椎動脈起自鎖骨下動脈,向上穿經過6個頸椎的橫突顱,與對側椎動脈匯合成呈底動脈,分支佈至小腦、橋腦、延腦、大腦枕葉、內耳等部位。 


頸椎疾病的病因病機 

頸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是頸椎病的根本原因。勞損和外力作用使纖維環破裂,髓核脫出。椎間隙變窄,使椎間諸韌帶、纖維環和椎間關節發生鬆動,進而造成椎間關係發生不穩定。 


在椎間關係不穩定的條件下,當頸部活動時,椎體和椎間關節不斷發生錯動並引起輕微損傷。久之,出現椎體緣、鈎椎關節、後關節突關節的骨質增生,前、後縱韌帶,黃韌帶的肥厚和鈣化,從而導致椎管、椎間孔、橫突孔狹窄。 


上述病理變化進行性加重,發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單一或合併的作用使頸神經、頸脊髓、頸動脈和交感神經等遭到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臨床症狀,形成頸椎病。 


病理分型:可分4型: 

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間盤後側方脫出,椎體後緣和鈎椎關節的骨刺,後關節的關節囊腫脹和骨質增生。以上造成頸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而引起的頸椎病,稱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

後縱韌帶、黃韌帶、後關節囊韌帶的腫脹、肥厚和鈣化,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壓迫頸脊髓造成的頸椎病,稱為脊髓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

鈎椎關節或橫突孔周圍的突出物造成椎動脈受到刺激、牽拉或壓迫引起的頸椎病,稱椎動脈型頸椎病。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椎間盤、椎體緣、鈎椎關節、後關節、橫突孔等的突出物刺激或壓迫交感神經引起的頸椎病,稱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混合型頸椎病:

以上各型頸椎病可單獨發生,亦可兩型或兩型以上同時發生,稱混合型頸椎病。 


診斷要點: 

神經根型頸椎病:

以頭、頸、肩、臂、手的疼痛與麻木為特點。初發時為頸部疼痛,此疼痛為隱痛、酸痛或灼痛,可向頭、肩、背、胸及上肢放射,活動頸部、咳嗽、噴嚏時加重,變換體位,壓迫痛點時減輕。


檢查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有壓痛點,頸部肌肉緊張,活動受限。上肢及手指的感覺減退,會有肌肉萎縮。


X-ray:顯示椎間隙、鈎椎關節間隙變窄,頸脊椎生理弧變直,椎間孔變形,有骨刺凸入。

CTMRI:可見突出物和突出物推擠或壓迫頸神經徵象。


牽拉試驗:檢查者一手扶病人頭部的患側,另一手扶患側上肢腕部將其外展,兩手作反方向牽拉,若病人有放射痛或麻木感即為陽性。


壓頭試驗:患者坐位,頸後伸,偏向患側,檢查者以左手托其下頜,右手從頭頂逐漸下壓,若出現頸部痛或放射性痛則為陽性。 


脊髓型頸椎病:

一般無頸部症狀,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無力為特點。表現為下肢發緊、發麻、無力、行走困難、上肢發麻、肌力弱、持物不穩,嚴重者會出現四肢癱瘓,尿滁留。


體格檢查:頸部活動受限不明顯,上肢活動不靈活,肱二頭肌、肱三頭肌、髕腱、跟腱反射亢進。

X-ray:顯示病變椎間隙變窄,頸脊椎生理弧變直甚至向後凸,椎體特別是後緣骨贅,或有後縱韌帶鈣化。

CTMRI:可見椎管內突出物和脊髓受壓徵象。 


椎動脈型頸椎病:

以頭顱突然旋轉引起眩暈發作和猝倒等腦血管徵象為特徵。表現為頭痛、眩暈、噁心嘔吐,甚至猝倒。猝倒後如體位改變立即驚醒。


體格檢查:可見頸部活動受限,頸椎棘突及兩旁壓痛,頭後仰或旋轉時,眩暈等症狀發作或加重。

X-ray:顯示病變椎間隙變窄,頸脊椎生理弧變直,鈎椎關節骨贅向側方突出,椎動脈造影可見椎動脈狹窄、畸形。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頸部疼痛伴有複雜的頸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的症狀為特徵。表現為頸枕部疼痛、偏頭痛、頭暈、流淚、視物模糊、耳鳴、心前區痛、四肢溫度低、手指發熱、發紅、一側肢體多汗或少汗等症狀。檢查可見枕、頸、肩、背部壓痛,感覺過敏。X-ray CT MRI 顯示頸椎退行性變化徵象。  

 

傷科手法治療:包括舒筋法、點穴撥筋法、端提運揉法、拍打扣擊法。手法要輕柔和緩,不可過於粗暴。猛力急驟的旋轉頭部,是絕對禁忌的手法。


 

藥物治療:


宜補肝腎,祛風寒,活血止痛為主。急性發作而疼痛較重者,可內服舒筋湯。麻木明顯者,可早晚用開水調服全蠍粉。 


針灸治療:

絕骨、後谿、天柱、天井、合谷、風府及阿是穴。手法宜平補平瀉,一般留針10-20分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c0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